新闻动态

道家那些杀疯了的封神诗词(2)

发布日期:2025-06-24 02:20    点击次数:63

相伴云和水

为邻与虚空

comfortable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红尘、白日忙如火,但云漾无忧。

丘处机《恨欢迟·自咏》

释义: 纵使身处红尘俗世,白日里奔忙如同烈焰般焦灼,却依旧如云彩悠然舒展,始终保持着无忧无虑的心境。‌‌

须知物外烟霞客,不是尘中磨镜人。

此句出自道教祖师吕洞宾的《为贾师雄发明古铁镜》。

意思是: 那些超脱物外、寄情山水的隐者,从不拘泥于世俗的约束、物质的侵扰,只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富足。

在世俗人眼里,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青灯黄卷”本质上是“逃避”,其实不然。

对于真正修行的隐者来说,这是一种断舍离。断掉对凡俗的欲望,舍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离开与爱恨情仇的纠葛。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没有欲望,不是没有理想,只不过和我们不同而已。他们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是寄情山水,晨钟暮鼓,梅妻鹤子,逍遥物外。

这种欲望和追求表面上看像是对凡俗的逃避,实则是最勇敢的断舍离,千万人中能有这样勇气和决心的不过一二,所以才会如此令人艳羡神往。

本质上讲,当你我还觉得他们是在逃避的时候,就已经被世俗束缚了,而他们此时已经逍遥物外,徜徉天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腾空撒手乘风去, 回首人间不再来。

此句出自元代道士祈志诚的《遗世二首》。

意思是说: 以轻盈的姿态飞身腾空,放开双手乘着风离去,回头遥望人间,不再有一丝留恋。这句很美,美在哪里?美在飘逸与仙。诗人只用一个成仙而去的镜头,便将“超然物外的自在”与“羁留俗世的痛苦”刻画得层次分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得道的仙人,腾云驾雾,一去不返,回到他的仙宫。可是,这个场景结束以后呢?诗人没有告诉你,他想让你多快乐一会。“腾空”二字用得极妙,将仙人离去时那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描绘在人的眼前,“撒手”两字紧随其后,突出一种放下淡然,后面一句的“回首”、“不再”,更加玄妙,空灵决绝,韵味悠长。好像在说:“这回首是我对人间的最后一眼贪恋,这回首之后,人间的事与我再无瓜葛,我也永远不会再回来,安心做我的仙人去了。”那一刻,他让你感觉到成仙得道、超然物外的好处,也让你觉得你也可以拥有这样的逍遥,勾起你对自由的向往。假如你大胆些,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在山青云白的溪林里,以雷霆之声把这句诗喊诵出来,你将体会到仙人的畅快与逍遥。

作闹中闲, 忙中静,浊中清。

元·丘处机《行香子》

释义: 在喧闹中寻得一份闲适,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浑浊中保持清醒。

图片

图片

图片

早将壮岁尘缘了, 五岳三山归去来。

明·张三丰《甲子秋游燕京作》

释义:早在壮年的时候就将尘缘琐事处理妥当,现在只管向着五岳三山归隐而去。

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

词句出自清代诗人周鹤雏的残句,收录于《随园诗话》,表达道家修行中需放下执念以悟大道、反思生命先验性的哲思。

意思是: 真正的大道真理往往是在摒弃内心的执念和种种束缚之后才能领悟得到。而这具身躯、这个自我,却因为生在领悟大道之前,而常常犯错、陷入迷途。

想比前两句,我更喜欢这句。前两句太仙,仙得让人感到遥远。

换句话说,这句是前两句的基础。也就是说,你要想做那“物外烟霞客”,当那“乘风羽仙人”,你就得先认知自我,破处心中执念,经历凡尘五蕴皆空。

因为,仙人也好,寄情山水的隐士也罢,他们在领悟自由之前,都要经历人生的种种错误、迷途,并从中走出来。

正如复旦才女陈果教授所说:

“自由不是自我放纵,很多时候反倒是体现了一种自我克制;自由不是被欲望或本能所主宰,而是看清、了解自己的本心,并且为了追随本心,甘愿舍弃很多欲望。

承担你所选择的,选择你能承担的;爱你所选,选你所爱,对它负责。”

当你不再认为这些东西是痛苦与折磨时,你就算是“得道成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